6月22日,安萬秦腔劇團來西吉了。
在西吉籃球運動公園,五天五夜的大戲,每天從早到晚,這個戲場幾乎都是爆滿的狀態。畢竟,西吉人民超愛秦腔,但能見到安萬的機會并不多。
第一次走進戲場,我遠遠地就被戲臺旁邊的展板上“尋找安詳”四個大字吸引。安詳是什么?在這鬧哄哄的場子里,我該去哪兒尋找安詳?我不知道,西吉人好像也不知道。
我問來看戲的他們:“你知道西吉的安詳在哪里嗎?”
“安詳是個干啥的地方嗎?”
“安詳是個單位嗎?”
“安詳?人嗎?”
“是個小區嗎?可能在上面呢!”
……
在西吉,到底什么是“安詳”?
通過我的觀察,安詳好像就在我身邊。
一個老鄉說:“我家遠得很,專門騎著車子來看安萬的秦腔。”
另一個老鄉說:“秦腔這個節奏旋律一響起的時候,從心里面油然而生的節奏感立馬就出來了,有時候還會跟著唱兩句。”
他們都把喜悅寫在臉上,只因這一場秦腔。
這幾天西吉總是斷斷續續地下雨,但戲在臺上,韻在腔中,安詳就在人們的心間。
安詳,是一種現場感。是活在當下,享受當下。
在戲場外,西吉人好像不會把安詳掛在嘴邊,但它好像就藏在街頭巷尾的每個角落。
原來尋找安詳,不用去遠方,就在這熱騰騰的煙火氣里,在知足常樂的心境中。
“我覺得健康、吃飽喝足就行。”
“一家人到一起就是安詳。”
“腳踩著泥土,仰望著天空,站在玉米田里,走在鄉間的小道上,這就找到了一種平靜。”
安詳,是一種精神狀態。是知足常樂,靈魂舒展。
在火集村,長篇小說《花旦》的作者火仲舫,正在和村民們籌備一場“大戲”。
他們要在《花旦》的故事發生地,演繹出書中描寫的那份安詳。
對于從小就愛唱秦腔、愛寫秦腔的火仲舫來說,戲曲和文學都讓他的“安詳”有了表達和傳播的載體。于是,安詳在西吉,有了更厚重的底色。
火仲舫:“我覺得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,有益于鄉親們的事情,就覺得心里踏實。就有一種安詳的感覺。今天,也算是吧。”
安詳,是一種價值取向。是文化傳承,靈魂滋養。
走進西吉文學館,在作家郭文斌的書中,我找到了“安詳”更深刻的詮釋。
在中國首個“文學之鄉”西吉,還有太多作家、像郭文斌和火仲舫一樣,通過寫作享受和傳達著安詳。
所以,安詳到底是什么?這趟西吉的尋找安詳之旅,我找到了答案。
一如郭文斌在《尋找安詳》中所言:對于生命來說,安詳既是目的又是方向。讓我們一同在安詳中獲得生命的尊嚴和幸福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見習記者 付嘉禾 文/視頻)